發展兒童體育事業給孩子打好體育基礎,首先是“身體好”還是“學習好”還曾經引起過爭議,甚至有人提出第一應該是品德好。多年來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整體呈下降趨勢,今年新兵入伍體檢有一半以上不合格。物質條件充裕的今天,青少年體質反而下降,原因無疑就是缺乏體育鍛煉。

很多家長將心思完全放在孩子的學習上,忽視孩子的身體素質,認為保證了營養,孩子的身體素質就好。除了學校的每周幾節體育課,孩子回到家里,肌肉、器官、身體各系統得不到鍛煉,長期缺乏身體活動、缺乏體育鍛煉、缺乏戶外活動,本意讓孩子得到休息放松的寒暑假中,有多少家長會把孩子的體育鍛煉列入計劃?
學習成績好一點的孩子,更不容易堅持每天一小時的鍛煉。成績稍有波動,家長就警告道:“還是學習第一位呀!”初三、高三的學生為了保證升學復習,幾乎被迫停止體育鍛煉,即使休閑式地打打羽毛球、散散步,也滿足不了孩子體能的需要。
體育鍛煉對孩子意義重大

1
體育鍛煉能保證身體各器官正常發育
孩子肥胖、身高不足、體質差都與運動不足有關。身體活動能促進肌細胞內有關基因的作用,加強合成肌凝蛋白、肌纖蛋白、肌糖原等,促進身體的優質發育。
特別是戶外活動,曬太陽、呼吸新鮮空氣,促進鈣、磷吸收,對兒童骨骼發育至關重要。有充分的鍛煉、游戲,能盡情地玩耍、奔跑,孩子的心肺功能、肌肉骨骼、神經系統才能健全發育。
2
體育鍛煉能優化孩子的心理健康

體育鍛煉能促使大腦合成血清素,可以有效消除負面情緒,能優化情緒、消除疲勞、增強自信,使人精神煥發。血清素如果低于正常水平,人就會情緒失控、心境消極甚至抑郁。經常運動的孩子少憂愁、抑郁,心態陽光、性格開朗。體育鍛煉還能增進孩子的合作協調能力,提高社會性。
3
體育鍛煉能促進神經系統發育

體育鍛煉能促進大腦興奮與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,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均衡性、精準性,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和協調性。所以孩子需要奔跑、跳躍、游戲,需要猛烈的呼吸,才能獲得充沛的精力去學習,才能身心健康。
如果孩子睡眠不良、營養攝取不足、懶得動、昏昏欲睡、專注力差,家長一定要考慮孩子是否運動不足。
據相關調查,孩子學業成績欠佳的第一原因是睡眠不足,其次就是缺乏運動。中小學生的學習任務重,大腦負擔隨年級升高而增加,容易疲勞、容易緊張,要消除這種緊張和疲勞,必須依靠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身體活動。所以家長安排孩子放學以后的時間時,首先要保證孩子的身體活動:游戲、玩耍、運動。

所以,家庭教育一定要有體育的內容,至少讓孩子在某一項體育項目中得到系統的訓練,保持每天1小時的活動量,才能基本保證身體的活動需要,保證神經系統、肌肉系統、呼吸循環系統等得到系統的鍛煉。
家長要懂一點體育常識
體質就是人的身體素質,包括一個人的體態、心肺、速度、耐力、柔韌、力量、靈敏、抗病、環境適應等,家長了解什么是體質,包括哪些內容,才知道平時怎么做能增強孩子的體質。
據一所小學的調查,能了解體質構成的家長不到5%,近30%的家長回答“不知道”,大多數家長只能說出“身高、體重、血色素”“吃飯睡眠好”“四肢對稱”“能抵抗疾病”等個別構成要素,也有家長認為體質就是“德智體”,還有家長說這是學校體育課的任務,與自己無關。

總之,家長把孩子的身體活動當成可有可無的事情,顛倒了孩子的身體活動與智力發展的因果關系。

據新華社發布的2012年《中國城市兒童戶外活動藍皮書》顯示,中小學生越來越“宅”,越來越遠離戶外活動,每天能鍛煉一小時以上的只占35%,完全沒有戶外活動的占30%,約15%的孩子每天看電視、玩電子游戲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,寒暑假這一比例達到61.4%。201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調查結果,“00后”中小學生睡眠不足、運動不足、閱讀不足,休息日運動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的高達46.3%,學習日運動時間不超過一小時的高達66.3%,甚至還有7.6%學習日基本沒有運動,8.3%在休息日基本沒有運動。

綜上所述,可見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仍普遍存在,其后果和損失仍未得到足夠重視。
有的家長對孩子做出種種限制,即使讓孩子跑跳,也“不準跑出汗”“不要弄臟衣服”,這就是不懂什么叫“充分的身體活動”?;顒邮欠癯浞值囊粋€衡量標準就是出汗,除特殊情況,孩子每天的活動量最好達到“出汗”的程度。衣服弄臟無非多些換洗衣服的麻煩,和孩子身體發育的大事相比,這點投入是很值得的。

現代社會,低層次的競爭是拼技術,高層次的競爭是拼技術和心理素質,若兩者不相上下,就拼身體素質。
家長要知道身體素質的確是孩子人生的長遠之本,一定要學會打體育這張“牌”。無論從身體健康、學習考試、人格健全還是意志磨煉的角度看,體育鍛煉都是一張“王牌”。